全国服务热线:13868690070

产品展示

衡水县机井建设回顾(王书申)

来源:ray雷竞技app    发布时间:2024-07-25 16:22:07

详情介绍

  衡水县从1968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机井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全县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回头看来,已超越了半个世纪。但那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那波澜壮阔的建设场面仍在人们的脑海留有深刻的印象。

  衡水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属黑龙港流域,历史上农业生产低产多灾,春旱秋涝基本形成规律。经常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十年九灾。当时全县有农耕土地55.38万亩,旱田占91%。有民谣说:“淹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淹不旱收碱疙巴”。这就是建国前农村土地的线月,在“三面红旗”指引下,为探索打机井的路子,衡水县人委水利科建立了一支打井队,购买了两台三百型回转钻机,招聘了30名职工,以机器代替人工打井,掀开了衡水县凿井史上新的一页。但是,由于技术材料、资金及群众的认识程度等原因,机井建设发展缓慢。到1968年只剩一台钻机,21名工人。是年大旱,然而凡有一眼机井的地方,就有一片绿油油的好庄稼。灾害面前,人们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伟大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开发地下水,大搞机井建设,为农业生产改变条件。当时,衡水县的机井建设,一无打井设备,二无熟练工人,三无技术指导,但为彻底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掀起了机井建设的伟大高潮。

  1968年建立了打井组织,但打井人员很是奇缺尤其急需具有机电知识的人员。1970年10月,“文革”期间衡水中学改名衡水县“五七”综合技校,办了机电、农技、财会三个临时训练班,旨在为生产队培养人才。1971年3月,县打井指挥部把经过近半年培训的机电班36名学员一锅端参加了机井队,分配到各个机台。这些充实到机井队伍的人员,都是农村出来的棒小伙,为衡水县的机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打井是项艰苦的工作。两人穿上一身劳动布工作服,整天和钻机、泥浆、油泥打交道。当时社会流传一句顺口溜:“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一问才知道是打井开钻的”。开钻期间,一天八小时三班倒,昼夜干,连轴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有民谣说:“有女不嫁打井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缝补浆洗破衣装。”打井工人的紧张工作,由此可见一斑。当时的打井队伍,国家固定工仅有二十几个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农村招来的青年农民,都是合同工后来叫亦工亦农。每人每月36元的工资,还要交生产队14元,带着个人口粮指标,国家再统一补到每天一斤半的标准,每月百分之二十的细粮,一斤食用油。以机台为独立的实施工程单位,配备一名炊事员,吃饭记账,一月一结算。吃的是“棒子尜”(用玉米面做成的实心窝窝头),喝的是清菜汤,只有下管的那一天改善一下伙食,吃顿白面馒头肉片汤。住的方面,每到一村,这些打井队员有的住大队部,有的住空仓库,有的住牲口房,有的住柴禾棚等。多数的时候没有床,没有炕,只是用土坯排上两层当炕沿,池子里边放上麦秸打地铺,生活条件极为简陋。在野外露天施工,风餐露宿,十分艰苦。然而这些打井工人却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精神焕发,斗志昂扬。他们学“毛著”,学“语录”,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学大庆,做“铁人”,把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作为每个打井工人的座右铭;搞比赛,树标兵,办小报,推广先进的技术,表扬模范事迹,共出《水电战报》52期;政治生活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为表彰先进人物,鼓舞打井工人的斗志,县革委为20多名先进人物进行命名。如“铁人式的好机长”曹孟水,“钢铁女钻工”孙大秀,“硬骨头钻工”张东军,“红管家”韩玉田等。机井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衡水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壮丽凯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加强领导,每个机台除正副机长外,还专门配备一名政工人员。把机台编为五个分队,每个分队配备两名国家干部和一名既懂打井技术又有管理经验的以工代干人员,分别担任正副分队长和指导员,形成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

  1969年到1979年,是衡水县机井建设史上快速地发展的十年,特别是1969年到1971年的三年内为突击性发展阶段。打井队伍和设备1969年初只有一台钻机,21名工人,当年底增加到4台钻机71人。到1971年最多达46台钻机793人。1972年到1976年,五年间机台始终保持在30个以上,工人600多名。此后打井任务慢慢地减少。1977年至1979年仍保有十七、八个机台,370名左右的工人。

  机具设备的增加,修配业务日趋加重。1970年只有一个18人的修配组,到1979年发展成了一个具有150名工人和20多台设备的机井机械修配厂,做到了能修、能造,保证了打井第一线的后勤供应。由于铁管供应有限且价格昂贵,大量中层和浅层机井需用水泥管。1968年组建了水泥制管厂,到1979年人员从27人发展到170人。

  1972年至1976年,先后组织了小侯公社、李开河(今彭杜村)公社和衡磨路沿线,集中机具、人力、材料组织了三次打井会战。打井工人比、学、赶、帮谱写了一曲动人篇章。有许多机台创造了当天下管、当天搬迁、当天开钻的最高记录,集中凸显了施工之紧张,组织之严密,配合之协调,线米;1974年12月,26个机台月打机井50眼,进尺9109米,创造了打井史上的奇迹。这些卓越战绩,展现了打井工人这一过硬队伍的战斗风貌。

  1968年,县革委决定大搞机井建设,由于土法上马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虽然成井很多,但残废井也不少。科学打井,势在必行。当时打井设备严重不足,到外地购买又无资金。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工人出身的机井队队长张登科,刻苦钻研,反复推敲,综合了几种钻机的工作原理,大胆地创造性地设计了适合本地机井建设的小型钻机。1969年1月15日研制成功样机,其具有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紧凑,操作便捷灵活,体小身轻,分解性能好,成本低,易修易造等特点,一般钻井深度达200米。第一次试钻在李开河(今彭杜村)公社康洼大队打成一眼200米深井。经改进,第二次试钻在北沼公社何庄大队,打成衡水县历史上第一眼303米深井。县领导决定由五金厂批量生产。在此基础上,经多次革新试验,于1970年9月又研制成功了卧式小钻机。

  随着机井数量的增多,机井建设在前进中也遇到新的问题。由于连年超采,水位急剧下降,加之使用管理不善及机泵质量差等原因,致使出现了一批病、坏机井。面对这一重要课题,衡水县机井建设局1975年建立了修井专业队,专门从事修复病、坏机井的工作。他们通过外学内创,刻苦钻研,创造了许多修井工具。摸索总结换井管、捞坠物,补漏洞等项目的修井工艺新技术。尤其是在1976年,县机井局技术攻关设计创造了“抽芯顶刀制管器”,成为铁管井换管的一个绝招,五年内,修井专业队从一个机台8名工人,发展到5个机台32名工人。五年累计修井122眼,其中换大口径铁管45眼,换水泥井管146眼,打捞坠物及修补苦水漏洞等1131眼。成功率达98%以上。

  同时,县打井指挥部成立了物探组,拥有4台UJ-18型电测仪,12名电测技术人员。坚持深井测孔,根据探明砂层分布,科学安排井管,为达到水甜水旺提供了科学技术保障,杜绝了苦水井的出现,单井水量每小时超数吨的机井达95%以上。

  在机井建设过程中,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硕果累累。1969年打井技术档案开始建立,到1979年共存各种技术资料7139份。1970年《小钻机》一书脱稿,次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万多册。另外,从1973年到1986年,共完成14项机井科研成果,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成功闯出了一条科学打井的路子。

  十年的机井建设,共打机井6082眼,其中深井3084眼,浅井2998眼,井灌面积从1969年的41796亩增加到1979年的218258亩。粮食总产从1969年的5785万斤增加到1979年的18160万斤。届时,衡水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1979年自8月20日以后一直未下透雨,有26万多亩小麦急需浇地造墒。县委动员全县人民,充分的利用各种水源浇地造墒抗旱种麦,当时机井浇地1.3万亩。在大旱之年全县粮食总产获得1921500万斤的好收成。

  在衡水县广袤的大地上,机井建设者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70年7月27日至29日,国务院副总理来衡水视察了武家庄、艾单驼和吴杜村大队的机井建设和五金厂生产小钻机的情况,并指示衡水小钻机进京示范。9月,衡水县赴京打井队在北京农展馆为北方十四省(市)农业会议进行了小钻机打井现场表演,仅用50天时间,就打成一眼160米深的优质井,受到国务院领导好评。10月1日,赴京打井队全体成员在上午和晚上两次光荣地登上观礼台,见到了伟大领袖主席。1970年秋,小钻机在广交会展出,并进行实地操作表演,打成一眼优质井。1971年至1974年,先后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约计2000余人,来衡参观学习小钻机打井。同期还有新西兰、阿尔巴尼亚、卢旺达,墨西哥等友好国家的农业代表团,先后来衡参观考察小钻机打井。1972年,小钻机在北京农展馆展出。

  1973年,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来衡拍摄了小钻机打井和王庄节水灌溉技术,第二年在全国放映。

  1971年到1974年,衡水县支援外省、区小钻机样机40多套,小钻机图纸百余套。1971年3月,衡水县打井指挥部派212号机台赴文安县,为商业部“五七”干校打井,历时3个月,打成6眼优质井,解决了该干校农田灌溉问题。同年秋该机台,又到河南省确山县,为电信总局“五七”干校打井。该校地处丘陵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很复杂,机井工人同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历时月余,终于打成了一眼80米深的优质机井,解决了全干校300多人的生活用水困难。当深井泵出水口涌出清澈的甘泉时,干校全体员工及其家属个个欢呼雀跃,万分高兴。晚上校方举行文娱晚会,真诚地感谢衡水打井工人为他们作出的贡献。1972年,分别有三组机台赴辽宁省林西县、湖北省某军驻地、北京市房山县打成优质井。1973年赴江苏省某建设兵团等支援打井,为衡水县争得荣誉。1974年,派打井工人张小栓、张桂森赴西藏打井,历时两年,圆满完成了任务。1976年,唐山“7.28”大地震,县委遵照上级的指示,派出以县委常委冀之信为大队长,机井局长王绍斗为副大队长的支唐打井专业队,干部32名,工人262人,社员216人,共计510人。支唐队伍带各种钻机17台、大锅锥架7套,于8月17日奔赴唐山地区乐亭县,住窝棚、打地铺,自带伙食,战胜余震的威胁和阴雨寒冷等种种困难,苦干120天,打出优质井322眼,修复病坏机井31眼,胜利完成了省、地交输的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彰奖励和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Copyright © 2014-2022 ray雷竞技app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